第599节

    “如今新乡城陷知县死,我军后路断绝矣!”

    虽然这朱载壐心疼自己的儿子朱翊钟,但是相对于自家身家性命面临的威胁来说,明显他更心疼自个。

    原来这几日功夫,高一功率领一营人马昼伏夜出,如今终于绕过明军的境界穿插到位,一举夺取了几乎无备的新乡城。

    后路被抄,不要说漕运总督朱大典,就连丝毫不懂兵法的朱再璽都看出来其中的危险。

    “卫辉府保不住了!”朱大典一听到这个消息,顿时如遭雷击,一下子就反应过来其中的凶险。

    “来人呐,快与我前往清化镇,将此军情告知督师!”

    “属下领命!”随着朱大典一声令下,早有幕僚一口应了。

    那朱大典又接着下令道:“晓谕三军,稍作歇息,准备出发!”

    虽然说卖队友、卖上司,殊为不智,只是和自家身家性命比起来,也算不得什么了。

    “报~兵部尚书兼右督师杨嗣昌携援剿总兵祖大乐一到城外,还请军门前去迎接!”正当朱大典心生愧疚之际,不曾想几十里外的杨嗣昌等人居然也赶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好,如此甚好,我这便迎他!”朱大典闻言不由大喜,遂携带郑王朱再璽,前往修武县西门迎接杨嗣昌。

    两人再度见面不由一阵唏嘘,当初两人本以为分兵别走,还有一线生机,如今看来结果并无区别。

    “损失怎么样,尚能战否?”杨嗣昌早从流窜的败兵口中知道了朱大典战败的消息,不由连忙开口问道。

    “别提了,损失惨重!”朱大典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,连忙道。

    “如今不是说这个的时候,还请督师赶快和我撤往辉县!”

    杨嗣昌闻言一愣,顿时脸色大变道:“究竟怎么了?”

    谁都不傻,按理说朱大典虽然遭此大败,也不会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,其中必有缘由。

    果然,杨嗣昌又听到朱大典解释道:“贼人奇兵已经占据新乡,吾恐我等死无葬身之地矣!”

    “不好,万万不能让贼人占据了此处!”杨嗣昌闻言不由失声叫道。

    “可……可是咱们如今前有狼后有虎,心有余而力不足矣!”朱大典闻言不由苦笑道。

    杨嗣昌如何不知朱大典心思,也不由苦笑着摇了摇头,遂不辞辛劳和朱大典等人一起向西北退去。

    其实杨嗣昌官至兵部尚书,虽然战阵之上未必比得过朱大典,但是眼界却更胜他一筹。

    原来那新乡不但是“卫漕”的集散地,更设有广盈仓在此。

    若是被“贼人”所据,不但人白白丢了许多粮草,断了“卫漕漕运”,更有可能被贼人沿河而进,攻大名克临清,再度断绝南北漕运。

    没错,事情就是这么搞笑。

    虽然张顺已经极力避免断绝大明南北漕运,可是起自辉县的卫河漕运,本是原来的大运河的一部分——永济渠,北宋时称作“御河”。

    只是自明初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重新疏通会通河,京杭大运河再度通航,原本的“卫漕”才衰落了下来。

    但是,“卫漕”优良的水道,依旧是河南赋税集聚运输的通道。

    义军夺取了此地,不仅获取了大量粮食,更是可以沿河向东北威胁大名、临清,由不得杨嗣昌不心惊肉跳。

    当然,杨嗣昌、朱大典等人并不知张顺现在并无意切断漕运,以免引发大明北直和整个蓟辽、宣大边军崩盘。

    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事,吾不取也!

    而就在杨嗣昌、朱大典离开修武县的同时,左帅李信的兵锋也已经抵达修武附近。

    主帅洪承畴麾下虽然有数万精兵,却也因为人数众多、行动迟缓,反而让一心逃跑的杨嗣昌、朱大典等人逃出了生天。

    “直娘贼!”等到洪承畴接到杨嗣昌、朱大典退走,李信占据修武空城的消息以后,不由暗骂了一句。

    直到这个时候,洪承畴才不得不承认当初自己轻率的离开怀庆府城是一个错误。

    按照当初张顺提出的计划,义军在占据怀庆府城、天井关和温县以后,应该死守府城以待明军疲惫。

    等到明军锐气已失,再出大军破之,然后让王定的骑兵营趁机掩杀,方可彻底打垮杨嗣昌、朱大典等人。

    如今义军虽然在沁水河岸大破明军,却因为骑兵力量不足,始终无法扩大战果。

    不过,洪承畴本身也是好本事,懊恼的心情一闪即逝,随即不由下令道:“着左帅李信即可东向夺取获嘉,和占据新乡的高一功连成一气。”

    “着魏知友东向,夺取原武县,北接新乡,南胁中牟。”

    “其他人等随我大军东进,驱逐杨嗣昌、朱大典之辈,全据卫辉!”

    第182章 起兵

    河横金螭,津回白马,滑台险扼中原。隋埠柳烟,明堤夕照,纤声远渡征船。

    ——李葆国

    “嘿呦,嘿呦!”三五成群的汉子光着膀子赤着脚,只穿了一条犊鼻裤,他们一边喊着号子,一边如同爬行一般拉着肩上的纤绳。

    时值初春二月,隆冬虽去,天气犹寒。

    然而,他们早已经浑身上下湿淋淋一片,一时间让人分不清那些到底是汗水还是河水。

    “一二三四加把劲啊!”

    “嘿呦!”

    “兄弟们啊齐用力啊!”

    “嘿呦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些纤夫人虽不多,视漕船大小,各有七八人、十二三人不等。

    每支拉船的纤夫设一船头,用号子鼓舞、指挥着其他纤夫一起用力。

    而每五支纤夫又设一夫头,专管自个招募来的这些纤夫,向朝廷领取工食银。

    “好了,已经过了内黄界,我们就拉到这里了!”一个精瘦伶俐的年轻人放下手中的纤绳,不由跑到管事面前汇报道。

    “不成,不成!”那管事闻言摇了摇头,命令道,“都给我继续拉。”

    “内黄那边没有来人接手,咱们给他们送到大名府去!”

    “黄管事,那边不归兄弟们管了啊!”那年轻人不由据理力争道。

    “再说如今年景不好,兄弟们家中缺衣少食,还指望拿着工食银回去救急呢!”

    “不就是钱吗?”那管事闻言鄙视地看了面前的年轻人一眼,不由冷笑道。

    “工食银每人每天再加二厘,你还有什么话要说!”

    纤夫每人每天工食银三分六厘银子,若是再加上二厘,合三分八厘,倒也不差。

    那年轻人闻言犹豫了一下,不由又低声开口问道:“黄管事,不知道兄弟们的工食银什么时候能结?”

    “着什么急啊?难道朝廷还能欠你们几个的工食银不成?”“黄管事”闻言傲慢道。

    “再等等,等朝廷平了这股贼寇,少不了你们一丝一毫!”

    “朝廷金山银山,哪里缺我们这点银子!”那年轻人闻言连忙应和了一句,然后迟疑道。

    “只是……只是兄弟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,家里还等着米下锅呢。”

    “要……要不,您开开恩,先借给我们点买米钱……”

    结果那年轻人还没说完,那“黄管事”不由勃然大怒:“袁时中,你在教我做事!”

    “别以外自己长的像个人,就算是人了,别给你脸不要脸!”

    “都给老子听着,要钱没有,我看你们哪个敢走?”

    “你们不干,有的是人干。这一次你们要敢走了,下一次别想再来,也别想在老子这里拿走一分钱!”

    “都给老子听清了没有!”

    “黄管事,黄老爷!”那年轻人被“黄管事”这一通骂,明显有点懵。

    他不由哀求道:“皇帝还不饿差兵,兄弟们出来干一个多月了,就连去年工食银还欠着两个月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正是青黄不接之时,兄弟们真的快顶不住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呵呵,顶不住?我看你们拉纤的时候不是挺有劲儿吗?怎么就顶不住了!”黄管事闻言冷笑道。

    “皇帝不饿差兵?皇帝当然不饿差兵了。”

    “差兵干造反,你们敢吗?”

    “要钱没有,要命一条。你们若是有胆,只管往这里砍!”

    “黄管事”仗着身边站了七八个兵丁,胆气十足,根本软硬不吃。

    也难怪“黄管事”有如此胆气,这些纤夫所谓的“工食银”其实一个月才一两八分银子。

    若是再算是“黄管事”每天的“抽成”和“孝敬”,其实实际到手不过五六钱银子而已。

    然而就这五六钱银子,好多人求爷爷告奶奶,打破头还挤不进来。

    而这些挤进来的纤夫,个个上有老下有小,皆是良民。

    既然都是良民,欺负也就欺负了,哪里有什么胆子造反?

    果然“黄管事”目光所至,这些纤夫都畏畏缩缩的低下了头,竟是比牛马还听话。

    “走吧,还站着干嘛?”“黄管事”看着面前一言不发的“袁时中”,伸手拍了拍他的脸道。

    “有本事,你走啊!”

    然而“黄管事”却不知道,就在他说出那句“你们若是有胆,只管往这里砍”的时候,袁时中已经开始盯上他的脖子了。

    “若是有胆,只管往这里砍!”这句话如同魔咒一边,在袁时中的脑海里不断重复。

    虽然说如今大明朝野钱粮两缺,但是“黄管事”也不至于如此。

    然而他这一次却如此不留情面,除了杀鸡儆猴之外,还因为袁时中这几个月的“孝敬”没有呈上来。

    原来袁时中作为夫头,不但有朝廷发放的执照,更是享有每日五分九厘九毫四丝的工食银。

    按照常例,纤夫的工食银被管事抽成以后,夫头还要再抽一次,然后拿出来一部分作为“孝敬”讨好管事。

    然而,由于这两年年景不好,袁时中带来的纤夫日子也不好过。

    lt;div style=quot;text-align:center;quot;gt;

    lt;scriptgt;read_xia();lt;/scriptgt;

如果您喜欢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