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8节

    反正朱厚照就给自己套上这个名头,到时候就出个题,

    海贸之事你怎么看?

    朝廷要修路你怎么看?

    不夜城你怎么看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让这些人排队一个一个看过来。

    不过这种提问方式其实不太公平,因为不同层次的考生他们接触的信息不一样,高官子弟自然了解朝廷政策,里面的事情耳濡目染听人讲起,那其实不一定是他自己的见解。

    所以这是在考验提问者,到时可以再琢磨的细一点。

    “陛下呀……朝廷的海禁能开,那是为了沿海的百姓,盐政能改,那是为了去除盐政之弊,可科举要动,是为了什么?这一项总不会有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胡说八道!”朱厚照佯怒斥道:“谁说科举要动了?朕告诉你,你可不要出去乱讲。仁义礼智信,百善孝为先,这都是大明朝最重要的礼!”

    “林尚书,朕还在想,眼下朕最重要的事之一,一个大婚,另外一个也是要为天家增添子嗣,朕也想有个皇子。”

    林瀚猛点头,“陛下若能如此想,那便最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朕当然这么想。”朱厚照从龙椅上下来,上前靠近了这个老头儿,“我们汉人朝廷是礼仪之邦,朕又是大明天子,如何能不尊崇礼?不然的话,岂不是天上地下全乱了!”

    “正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呢,你放心,科举、大婚这都是祖宗传下来的,一切照旧,一切照旧。”

    林瀚一颗心终于不再悬着了,甚至听到皇帝也重视礼,不由又转而开心起来,

    “陛下圣明!”

    “好好好。若没有其他事,林尚书就去忙吧?”

    老头儿心情放松了许多,“是,微臣告退。”

    等到他远去,朱厚照看着他的背影,忍不住笑了起来,“要尊老爱幼啊……又忘记了。”

    左右科举也是10月的事,到时候选个靠四书五经近的说法就行了。反正有人反对,他就再往儒学上面扯。

    到了午后,

    李东阳、谢迁、闵珪、梁储、韩文以及大理寺卿吴角联袂而来。

    这么多人要面君,一看也不是小事。

    靳贵不敢耽搁,亲自将条子递了过来,彼时朱厚照正在批阅奏疏,看到这情况也只得停下,说了个字‘宣’!

    臣子见君,自然行礼。

    行礼之后韩文上奏,“陛下,本年上月二十八日乃为秋分,秋分之后即可行勾决,此为名册,在此呈上,请陛下御览。”

    所谓勾决就是杀人前的一道程序。

    一般朝廷处死犯人,只要经过正常的大理寺、刑部这些衙门,都不会立马杀掉,而是要等秋后处斩。

    锦衣卫昭狱另当别论,或者罪刑太重,拖出去也能斩了。

    但正常情况下,杀人是在秋天,所以勾决也称秋决,就是在秋分日后,将死囚名册上呈皇帝,经御笔勾决者,便下批文、随后行刑正法。

    一般情况下,名册上的所有人不会都处决,而是会留下一部分,以显示皇帝在抹去生命的时候其实也不忍心,做出一番仁德的姿态。

    先前两淮盐场之案所抓的贪官,以及去年的开海之案时的那些犯人都在名册之上。

    这是他们能活着的最后机会——就是皇帝心念一动,觉得这个人或许可以不杀。

    朱厚照也不是第一次勾决了,他颇为正色的瞧了眼自己的臣子,沉声说:“拿过来吧。”

    韩文低头,刘瑾下去捧了上来。

    “……当初最先审理了三十三人,他们的名字在哪里?”

    两淮运司衙门有四十六人查出和私盐有染,当时皇帝大发雷霆,催着他们快点定罪,审多少定多少。

    所以众臣也都明白皇帝的话是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“大司徒,你来指给朕看吧?”

    气氛略有压抑。

    皇帝的记性极好,还小的时候读书,一篇文章只要读个四五遍,基本就能记住。看来指望皇帝忘记是不可能了。

    “这一位……”韩文上手指了,

    朱厚照表情都没有的,‘哗’的一下,就是一勾,

    “还有这里,宋玉……”

    随着他的声音,红色的小勾不断出现在纸上,皇帝还忍不住抱怨,“下次人多的时候,记得写在一起,幸好只三十三人,你们现在将这些人分散开,一页一页的翻找,多麻烦?”

    “是,臣等下次注意改进。”

    “一会儿还要数,这样弄只勾了三十二个都不知道。还有后来剩余的,也审好了吧?”

    “都审好了。”

    这些人,留着都是浪费国家粮食。

    当初说了,碰私盐者死,那就不能说话不算话。

    其他情形的一些小官,倒是的确可以留条命。但是不勾,可不是代表明儿就把你放了,让你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。

    哪有这么好的事,至少也是个流放千里,往后好日子是别想了。

    “什么时候处斩?”

    “陛下勾决以后,刑部自会发勾决批文,三日后即可行刑。”这话是刑部尚书闵珪在说。

    这么一大帮子人过来,说不准就是求情的。

    但皇帝的一番言行直接消灭了他们的念想,气还没消,说什么都没用。

    不过闵珪虽掌刑名,但向来仁慈,看着皇帝一点儿都不犹豫的勾决犯人,他心中渐渐忍不住,

    “陛下!”

    朱厚照抬头,“闵尚书有话要说?”

    “……臣审理此案之时,所见者家中也有老母稚儿,微臣惶恐,陛下一代仁厚之君,能否饶一二死罪,以显朝廷之德,陛下之德。”

    有人带头,大理寺卿吴角也便敢于讲了,“微臣附议。子曰: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陛下严刑峻法,本为应有之义,但两淮运司已撤,拍卖之法已立,朝廷只一次便要勾决这么多的犯人,民间百姓闻之,亦有心惊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没有理他们,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。

    闵珪和吴角略显失望。

    乾清宫中只余‘哗啦哗啦’的翻册之声。

    朱厚照看了一眼韩文,再看了一眼李东阳、谢迁,他们无不是戚戚之色,

    实在令人着恼。

    啪!

    皇帝忽然发怒,“既然不愿让朕勾决,为何又要递条子入宫?!”

    哗得一下,人都跪了下来,“陛下息怒。”

    “息什么怒?怕是在你们心中,朕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残暴之君!”

    恰也在这时,乾清宫外忽然有一阵骚动,隐隐约约的似乎有人在高喊着什么,

    刘瑾面色一变,可别出什么事。

    “陛下……”

    “都别说话!”朱厚照严厉的声音盖过他们,

    这帮老头儿耳背,他耳朵可不背。

    声音由远及近,好像是在喊……

    “大同……是大同!”皇帝倏然一下站了起来,脸上的表情管理直接失败,“大同捷报!!喊得是大同捷报!”

    第四百零六章 万里奉王命

    十月的丙寅年科举因皇帝恩旨而设,最初传谕天下是今年三月大朝会之后,大明疆域广大,为了使天下举子都能够赶得及,故而才定在秋冬之季。

    而至九月,南北大部分人都已经赶到了京师。

    正德皇帝继位以后,京师之中变化更加巨大,西城设了书院与医馆,东城置了不夜城,其正门之处挂起了红灯笼,屋檐遍连,如飞鹤展翅;而京师南城之南,一座座砖、木相结合的木屋逐渐显现。

    商铺、茶肆、酒楼因为多了更多有银子可花的百姓而日益繁华,往来客商聚集于此,便是走南闯北的戏班子也多喜欢在京师之中寻一处空地,卖一番手艺。

    好些初来京师的各地举子,见到天下竟有这样繁华的大城,都是震惊不已。

    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浙江温州府举子张璁便在这样的情绪中,看着这天下第一城。

    浙江会馆的举子也大多和他一样。

    张璁坐在会馆的角落里,听着会馆的中央衣着更加光鲜的几名年轻人,大声的谈论着什么。

    他边上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,手里捧着书,即便边上再热闹似乎也打扰不到他,白色的胡须之下,嘴唇一直微微动着,像是在念叨书里的文章。

    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赴京会试,也见过白发不中之人,但像这样认真的,也少有。

    “幸会。”

    另外一个同桌的年轻人,倒是热情的紧,还与他搭话。

    张璁资质平常,且也不是家世显赫之人,因而倒还有几分羞涩,不如他右手边的青年爽朗大方,“老人家闹市之中依旧向学,晚辈不如也。”

    结果老头儿根本没听他在说什么

    此人有些尴尬,但也就是笑笑,冲着张璁拱手,“在下葛大宝,不知兄台贵姓?”

    “在下张璁,温州府人士。”

    老人家依旧没有参与他们对话的意思。

    这葛大宝轻笑一声,讲:“听闻朝廷的藏书园已经动工,是银两充足、人手奇多,最多一年,藏书园必定建成。”

如果您喜欢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

猜你喜欢